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陈乔年,安徽怀宁人,陈独秀次子,生于1902年。1915年入上海法语补习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
史砚芬1903年3月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学期间他就投身到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1927年春,北伐军进抵宜兴,史砚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与...
向警予(1895—1928),原名向俊贤,女,湖南溆浦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5月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镇,1916年考入教会学堂益智学校学习。1919年夏,他到上海边工边读,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坚信,具有丰厚积淀的中国特色社...
76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著名作家柳青和他的代表作《创业史》...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12岁时随全家回到家乡衡阳。少年夏明翰,贴近劳苦大众,表现出对国外列强的强烈不满。有一次他和母亲途经汉口时,看到滔滔长江上悬挂外国国旗的船舰横冲直...
郭亮,又名靖嘉,湖南长沙人,1901年12月3日出生于望城县铜官镇射山冲上文家坝(今望城区铜官街道郭亮村)。郭亮是毛泽东的战友,毛泽东在延安谈起郭亮时,赞扬郭亮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马骏,又名马天安,回族,天津觉悟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中国革命的先驱。1915年,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初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参加了周恩来等组织的“敬业乐群会”,并两任学校的演说会、学生...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1905年8月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