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1885年,孙炳文出生在南溪城郊魏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穷的他,一直靠亲戚资助才能读上书,所以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1908年,孙炳文考入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校期间,孙炳文不仅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陈赞贤是中共早期的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896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县(现为南康区)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活动。
曹渊,原名俊宽,字溥泉。1920年,曹渊考入安徽芜湖工读学校,被推选为校学生代表,参加安徽芜湖学联并成为领导成员之一。1921年,因参加声援安庆“六二”惨案,被校方勒令退学。同年秋,考入安徽芜湖公立职业学校...
张伯简,1898年生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早年曾入滇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为追求真理,他辞去滇军中的军需官职务,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
刘华,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陈车沱(现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1923年8月,刘华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当时上海大学由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在校期间刘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广东省惠阳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
李慰农,原名李尔珍,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聪颖勤学,形成了朴素的“农业救国”思想,立志振兴农业、拯救农民。
顾正红,1905年出生在江苏阜宁(今属滨海)一个贫苦农家,幼时挖野菜、割牛草,青黄不接时讨过饭。1921年家乡遇水灾,顾正红随母亲到上海,找到在一家小油厂做工的父亲,一家人在沪西一个贫民窟里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