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苏兆征,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村人,1885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3年,18岁的苏兆征为了谋生,在香港外轮上做杂役,并因此接触到经常乘船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在孙中山帮助鼓励下,苏兆征于1908年加入了同盟...
何挺颖,1905年5月出生于陕西南郑,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在校期间他组织进步读书会,率先写白话作文。1923年,何挺颖参与发起成立了学生会,联络南郑学生,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他在面对当地一些丧失民...
王孝锡,字遂五,1903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太昌镇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学生时代的王孝锡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大量革命刊物,并结识了刘含初、魏野畴等著名的共产党人。
俞昌准,1907年出生,安徽南陵人。1923年赴沪求学,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8岁时,俞昌准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就读。其间,受在该校任教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影响,俞昌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
李源,1904年出生于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李屋村。因家境贫寒,1919年,李源15岁时就到香港谋生,在昌兴公司一轮船上当海员,1921年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参加...
孙津川就是这“漫天星光”闪耀革命道路中的一位烈士。1895年,孙津川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一个工人家庭。14岁起先后到南京、上海做工。1924年秋,孙津川在上海与中共党员彭干臣相识,并在其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陈觉,原名陈炳祥,生于湖南醴陵。15岁那年,陈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醴陵县立中学。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1925年,陈觉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云霄,原名赵凤培,河北阜平人,1906年...
贺锦斋,1901年生,名文绣,乳名春生,湖南桑植人。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讨袁(世凯)护国军的壮举,为贺锦斋所景仰。1919年入贺龙部当卫士,由于作战勇敢,由士兵逐级递升至团长。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
季步高,名大纶,号凌云,笔名布高,1906年出生在浙江龙泉天平乡季山头村。1922年夏,他考上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同年10月更名为上海大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6月,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