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1897年,张叔平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性格坚毅,勤奋好学,在学校里接触到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逐渐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1900年9月15日生于直隶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秋,于方舟考入天津直隶省第一中学。中学时期,于方舟面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
袁玉冰,1899年出生,江西泰和县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很快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超,190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县,5岁时随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7岁起先后在德安木环垄陈氏私塾和郭氏私立沈毅小学读书。杨超出身于地主家庭,家里雇有10余个长工,对压迫、剥削的旧社会有较多的认识,他曾在一篇日...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后将名字改为张太雷以铭志。
林伟民,1887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三灶岛西洋田村(今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鱼月村)。早年到香港谋生,在外国轮船上当海员。
卢德铭,字邦鼎,又名继雄,1905年6月9日出生。少年时期受五四运动影响,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2月,卢德铭拜见孙中山,经孙中山面试、推荐,被黄埔军校破格录取。在黄埔军校学习...
1901年,赵世炎出生在四川酉阳(今属重庆市)。父亲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希望他的小儿子能够像一团火一样去照亮这个世界,故给他取名“世炎”。
陈延年,又名遐延,安徽怀宁人,陈独秀长子,生于1898年。1915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下旬,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摒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