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经济--时代风采--名界楷模

名界楷模

黄土画派领军人物 刘文西 走了

发布时间:2019-07-08 15:30:15 浏览次数:1139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

31ee4dcb-f5fd-420d-8bd6-7935cbfac98d.jpg.jpg

fb1ce62d-827a-4d7f-97a6-d4d795440a78.jpg.jpg

《陕北老农》

b541c046-375e-4bee-a634-07adde5b7ef4.jpg.jpg

《沟里人》

记者   柏桦   百川

        有那么一个人,他从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生活艰苦的北方,一住就是60多年。60多年来上百次的写生采风,他跑遍了陕北的沟沟峁峁,和当地人民交朋友,从群众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几百幅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60多年来他始终安于朴素的生活,一身灰色的衣服陪他走过黄土地的角角落落,一支画笔让他画出《拉家常》《在毛主席身边》《刘志丹》《祖孙四代》《黄土情》《黄土地的主人》等众多深入人心的优秀美术作品;6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黄土地,为人民、为时代而艺术,不断创作着具有大西北黄土地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创立了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黄土画派。他,就是画家刘文西。

他从江南来

扎根黄土六十年

        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省嵊州水竹安村。从小就热爱绘画的他,将各色瓦片、花朵磨碎捣烂作为颜料,看着乡间的风景画山村、画农民、画牲畜,还常省下零用钱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临摹人像。最初,父母为他取名“闻樨”。读书时,因为“闻樨”二字难写,他就自己改为“文西”。读中学时,听美术老师说世界上有个大画家叫“达芬奇”,当时的译文是“达文西”,他便立志要和“达文西”一样成为一名大画家。

        1950年,刘文西进入上海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大问题带给刘文西极大的震动,让他开始认真思考艺术的真谛。

        1953年,刘文西考取浙江美术学院五年制国画系,在潘天寿等人的指导下接受了正规扎实的美术教育。1957年,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就被厚重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淳朴的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吸引。他在那里创作出了《毛主席与牧羊人》这幅作品。他的老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永远把陕北作为创作基地的念头。

        1958年,刘文西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自愿前往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当一名教师。此后的60多年中,他先后前往陕北100多次,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画了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记录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与那片土地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祖孙四代》《同欢共乐》《枣园桃李》等众多表现时代精神的深入人心的画作,也形成了稳健、凝重的画风。

        “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真正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作品,也就是如何解决‘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只有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刘文西的话语,正是他身体力行的写照。

解不开的陕北缘

化不开的黄土情

        从江南到延安,刘文西深深爱上了陕北的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用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而创作。他艺术创作中浓厚的陕北气息,使他成为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黄土画派的开创者。

        1988年,刘文西在新加坡办画展时,当地媒体首次将他称之为陕北画派的创始人。而他却认为,陕北是黄土地的代表,大西北是一块更大的黄土地,更应该表现,所以将之称为“黄土画派”概括性更强。2004年4月17日,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艺术宗旨,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黄土画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

        “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是刘文西创立黄土画派的心愿和目的。多年来,刘文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带领黄土画派画家每年至少下乡采风写生七八次,走进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具有大西北黄土地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认同、接受、追随他的画风,以黄土地的劳动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在现代中国画坛形成了重要的具有鲜明独特性的黄土画派。

        “无论时代如何变,陕北人的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一如往常。而且,这些元素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具备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在新时代,没有规模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气磅礴的手法、更具承载力的方式——巨幅长卷,画出陕北的‘清明上河图’,为广大人民树碑立传,为人民而艺术。”2017年,84岁高龄的刘文西依然创作不辍,以一幅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献礼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当代美术界又留下了一件令人感佩的时代画卷。

        60多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刘文西始终坚守着“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颂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信条,不断创作着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斯人已逝

唯余桃李满人间

        “人就怕浪费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人都是一分钟、一秒钟死去的,老化了就是慢慢死去的。所以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的,不能随便放的。”2019年初,刘文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曾劝诫年轻人,只有珍惜时间,踏踏实实不断练习,绘画技艺才能不断提升。而那时的他,只要精力允许,依然坚持每天出去画画,充实着自己的精神宝库。

        7月7日,这位与时间争分夺秒的老人,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86岁。噩耗传来,文艺界一片悲声。黄土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焦墨山水画画家崔振宽在悼文中写道:“刘文西先生自从事美术事业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终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大师,为新中国的人物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是他的第一代学生,始终受老师至真至诚的艺术精神的鼓舞,近年来追随老师黄土画派的足迹,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刘文西老师的逝世是我国美术事业的重大损失,悲痛之余,我们要在刘老师艺术精神的鼓舞下,为中国美术事业继续努力。”

        “惊闻刘文西先生病故,心里很悲痛,刘文西先生的去世是陕西美术界乃至全国美术界的巨大损失。”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赵振川在回顾刘文西的艺术创作生涯时说,“1958年刘文西来到西安,在西安度过了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国画《吴起会师》、素描《毛主席和牧羊人》等作品,描绘了陕北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他用中国画的方式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立起了一块中国美术史的丰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长期坚持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榜样。”

        “刘文西的去世令我震惊和悲痛。”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我只说他的生命力顽强,能活百年,没想就走了。他是这个时代伟大的画家,有那么多的名作存世。他为人很好,真性情,是典型的大艺术家的气质。他的去世是陕西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画坛的重大损失!”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得知刘文西逝世的消息后,深表哀痛:“文西先生终生献身于艺术,献身于西部,献身于人民和土地。他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艺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他所创作的表现延安时期和陕北父老乡亲的大量佳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作为新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哺育了几代美术人才,他的思想和艺术润泽了千千万万学子。”

        谈到刘文西,黄土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人物画画家郭全忠哽咽难言:“刘文西先生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亲人,他走得如此突然,令我非常震惊和痛苦。在今年5月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还作了发言,详细地总结了15年来的工作。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非常人能比,他时刻不忘人民,不忘艺术创作。去年,他身体稍有好转后,就去华山、甘肃写生采风。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艺术事业。”

        “恩师刘文西突然辞世,让我十分震惊!”著名中国画画家王有政说,“对刘文西老师来说,绘画就是他的生命。我要学习他视美术事业为生命的精神,为我们的美术事业添砖加瓦,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在欧洲采风的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王西京泣不成声:“惊悉刘文西老师逝世,震惊之余悲痛欲绝。刘文西老师七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事美术事业,是新中国人物画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将继承老师严谨的创作态度,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

        “刘文西老师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是中国画新时代发展的杰出代表,也是践行艺术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理念的典型人物。”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协主席郭线庐沉痛表示,“作为刘老师的学生,数十年来我在做人、做事、从事艺术创作方面从老师身上获益匪浅。今后我们将继承延安精神,以老师为榜样,将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发展好、建设好,为陕西文化艺术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范华对刘文西的去世深表悲痛:“坚强的刘文西老师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我们一直盼望他能够再次站起来,领我们到陕北、到最美的地方去写生、去采风。噩耗传来,我双目泪湿。陕西画坛失去了黄土画派的跋涉者,我们失去了一位恩师。痛别刘老师,我们将再次走进您多次走过的陕北高原,牢记您告诉我们的‘陕北太美,永远也画不完’的教导,赞美陕北,为陕西立丹青。”

        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在接受采访时语声沉痛:“刘老先生最值得艺术家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以大地为师,以人民为师,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讴歌时代。他的足迹踏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他的许多个春节都是在陕北度过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余年的各个时期,刘文西先生都有新作品享誉中国画坛,这得益于他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旺盛的创作激情,得益于他过人的勤奋,更得益于他对祖国、对人民、对长期生活的陕西这片黄土地无尽的眷恋和热爱。刘文西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更是陕西美术界不可估量的损失。”谈及刘文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罗宁悲痛不已。



刘文西艺术年表

(一九三三—二〇一九)

1933年     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1953年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受教于潘天寿、方增先、周昌谷。

1958年     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开始创作《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

1959年     作品《拉家常》《在毛主席身边》到北京参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2年     修改《延安之晨》,题名为《毛主席和牧羊人》,并正式发表;创作《祖孙四代》,在全国美展展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3年     《枣园桃李》在全国美展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书记和老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同欢共乐》《祖孙四代》发表于《美术》杂志。

1964年     《刘文西人物习作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创作《毛主席到陕北》《炕头夜话》等作品。

1976年     创作《知心话》《毛主席和小八路》《历尽艰辛为人民》,并被全国多家出版社和报刊出版、发表。

1977年     作品《毛主席在抗大》(素描淡彩)、《奠基礼——直罗镇大捷》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作品《山姑娘》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在全国第四次美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作品《同欢共乐》获第三届全国年画一等奖。

1989年     作品《黄土情》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在多家报刊发表。

1992年     作品《道情》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祖孙四代》被选入大型艺术画册《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

1997年     应约接受第五套人民币设计中的毛主席肖像创作。

2001年     获“黄胄美术奖”西部美术特殊贡献奖;作品《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     作品《何香凝》被评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

2004年     在西安成立黄土画派。

2016年     “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

2017年     “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首展举行。

2018年     西安市决定为刘文西先生建立美术馆。

2019年     7月7日于西安逝世。